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国内合作 > 正文

国际交流

【中国教育报】衡阳师范学院: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文字:皮修平 张波勇     编辑:徐罗月   发布时间:2018-10-22 16:22   浏览:


2018年10月22日 第4版

近年来,衡阳师范学院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推进转型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现了以特色发展深化内涵发展,快速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明确目标定位,理清办学思路,顶层设计不断优化

学校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发展方向。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学校党委深入研讨,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定位,这一目标定位基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又彰显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使命和愿景,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共识。

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一目标,学校大力推进转型改革,逐步明确了“做精做强师范教育,做实做特非师范教育”的办学思路和“一师范专业对接一省级示范中学、一非师范专业对接一国内一流企业”办学举措。同时提出,要以“大育人观、大管理观、大就业观”为统领,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打破传统的发展思路,推动学校战略转型、快速发展。

为了将转型发展的理念、思路落到实处,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对学校转型发展进行了宏观部署。2015年11月,学校印发了《关于加快学校转型发展的意见》及《转型发展工作方案》,整体设计转型发展战略,明确了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的转型发展时间表和主要任务。在转型改革过程中,学校相继制定了《衡阳师范学院转型发展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衡阳师范学院校企(地)合作办学重大项目专项评估实施办法(试行)》《衡阳师范学院双师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学校转型发展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推进校“企”合作,借力外部资源,办学空间不断拓展

学校认为,面临高校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学校保守的观念要靠改革开放来冲击,学校的不足要靠合作办学来弥补,学校的发展要借外力来推动,学校的办学特色要在转型发展中打造。为此,学校抢抓机遇,主动对接行业企业,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国际合作,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体,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校地合作方面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的地方性,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平台等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了一批以“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为重点的省级智库和以“衡阳市情与对策研究中心”为重点的市级智库,主动担当地方政府部门与社会改革发展的“智囊”,积极为地方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学校2013年获批的省级“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提交的“优秀金点子”《以湖湘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为引领,助推湖南新型城镇化》得到省领导批示和相关部门采纳,直接促成了湖南省“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创建工作的实施,并全程负责创建工作的技术咨询、智力支持和建设指导,目前已推出66个“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以上,帮助脱贫3万多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的提出与实施》荣获湖湘智库研究优秀成果奖。学校还有两个湖南省“为改革攻坚献策”社科研究行动对口服务联系点:为资兴市黄草镇和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生态旅游小镇规划建设指导及战略管理,为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及怀化市溆浦县北斗溪乡坪溪村设计精准扶贫规划。

学校坐落在衡阳,为衡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2014年12月,学校与衡阳市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6年9月,学校成为湖南省首批“校地合作试点单位”。目前,学校正在实施《衡阳师范学院全面服务衡阳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与衡阳市部办委局、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及行业企业等签订协议70多个,合作项目100多项,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建有衡阳市情与对策研究中心、衡阳市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基地、衡阳市法学研究基地等多个研究机构,其中衡阳市情与对策研究中心每年编辑出版《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供政府部门参考,充分发挥了“智库”资政作用。依托学校的湖南省船山学研究基地、王船山思想科普基地以及湖南省船山学社,与衡阳市共建船山书院,共同开展船山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交流、国学教育与普及等文化共建共享活动;以“学国学、知礼仪、讲文明”为主题,与市宣传部门、市社科联共同精心打造衡阳市“船山故里·国学飘香”系列活动平台,弘扬传统文化。实施精准扶贫,对口扶贫衡阳市祁东县高龙村,圆满完成脱贫任务,支持祁东县创办了衡阳师范学院祁东附属中学。学校与衡阳市旅游外侨民宗部门深度合作,负责“乐游衡阳”微信公众号的建立、运营与推广,推动了衡阳旅游信息与资源的传播,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衡阳游玩,游客人数同比增长60%多。

(二)校企合作方面

学校通过实施“一非师范专业对接一国内一流企业”的举措,加强符合企业生产一线实际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走出了一条“优势互补、产学相长、校企共赢”的融合发展之路,逐渐形成了“学院办大学,企业进学校,实训课堂到企业”的格局,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

目前,学校通过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学校主动联系项目和政府部门牵引介绍,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议200多项,双方在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含“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技术合作、产学研成果转化等多领域开展战略性合作,实现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地对接和成果转化效益的共享。

2015年、2016年,学校先后与国家教育部门战略合作伙伴——中兴通讯、凤凰卫视·凤凰教育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湖南省仅有)、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湖南省仅有);联合湖南华凯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成功申报“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与企业共建共管中兴通讯信息工程学院和深圳通拓国际电商学院两个二级学院;开设了凤凰卫视·凤凰教育数字媒体特色班、深圳通拓电商订单班、深圳深软订单班、金蝶ERP订单班、卓越酒店经理人班等特色班;引资创建了深圳通拓电商学院校内实训基地,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学校还投入资金立项建设14个校企合作转型发展试点项目,20个项目成功获批为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个项目成功入选为国家教育部门“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获“2017年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1项。新增3个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两个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成果分别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促进了相关二级学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学校通过项目合作、特派专家入企、联合攻关技术难题等形式,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融入到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去,提升学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如学校选派张春华、刘梦琴两位教授作为首批湖南省企业科技特派专家入驻企业,产生了显著效益。张春华教授的专利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9000万元,“救活”了湖南创大玉兔化工有限公司。刘梦琴教授的科研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技术应用于衡阳恒飞电缆公司环保电缆的生产,产品应用于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等,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校校合作方面

近年来,学校按照“一师范专业对接一省级示范中学”的思路,大力推进校校合作,积极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UGS)“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推动学校与地方、中小学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学校教师教育的特色更加突出,“师范性”更加凸显。

早在2007年,学校率先在省内实施师范生顶岗实习工作,与省内地市教育部门、地方中小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自2009年开始,学校每年被省教育部门批准为师范生顶岗实习试点单位,现已累计派出师范生5000余人次到湖南100多所农村中学顶岗实习,加强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破解了农村师资矛盾,得到了地方政府、中小学和家长的高度肯定,为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教师的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校以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与基础教育的双向渗透,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先后与省内10个地市教育部门、20所基础教育示范学校和107所优质特色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成立了衡阳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联盟,进一步整合区域内教师教育资源。2016年,学校按照“一师范专业对接一省级示范中学”的思路,立项建设7个“师范专业校校合作项目”,要求合作单位须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项目团队包含双方师资力量,合作中学教师占比不低于团队总成员数的30%。通过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与大学生就业基地、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开展教师教育研究等,鼓励各师范专业深度对接合作中学,打造办学特色。遴选了12个师范专业大力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采用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实施“双导师”制,着力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卓越中学教师。着手探索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同时,学校多年来一直积极承担“国培”“省培”70多项,累计培训乡村中小学教师近万人。

2010年以来,学校有100多名在职教师到中学挂职锻炼。学校还聘请了100多名中小学校长、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主持讲座或直接承担某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指导师范生的研究性学习项目。此外,学校主动加强与多家国内知名大学的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为学校成功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国际合作方面

学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20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近年来,获得40多项国家留学基金、湖南省海外名师和省级引智项目,教师赴国外高校接受培训与访学、学生暑期赴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加海外大学的国际交换生计划等一系列项目正在积极开展,与国(境)外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实质性的合作,产生了积极效果。

多种形式的合作提升了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弥补了学校办学资源的不足,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改善;培养了学生应用技能,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深化转型改革,打造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聚焦应用

近年来,学校通过“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变、在专业设置上调、在课程体系上改、在师资配备上动、在管理机制上转”等途径,使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相匹配、相适应,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借转型契机,建立了动态的专业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主动撤销了就业率较低、社会需求不大的6个专业,停招了2个专业,新增了3个应用型专业。主动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对原有10个学科门类的59个本科专业进行结构调整,遴选了传统村镇保护与旅游发展、大数据与光电通信、中学教师教育、绿色化工与环境工程、大湘南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等6个应用型学科群和教师教育类、电子信息类、乡村保护与开发类、生物与材料类、文化传播类、艺术表演与创作类等6大应用型专业群,促进各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014年3月,学校组建了专门班子研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聘请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学校出台了《衡阳师范学院关于2015年修(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强调要应对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和人才市场需求,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对准行业、职业需求,制定培养质量标准;建立专业能力培养与课程对应关系,构建模块化课程,强化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强化实践教学, 保证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在30%左右,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承担应用型实践型课程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更加突出。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行业需求,积极构建以需求、能力和成果为导向的OBE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师范专业,学校探索创新了多元协同培养、分段与分组结合培养和定向培养模式,加强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开放性、活动性和过程性,鼓励开展模拟课堂、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现场教学等,将基础教育专家请进课堂,对“学科教学论”“教学技能训练”等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课程,聘请中学教育教学专家授课,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精准培养基础教育教师。针对非师范专业,学校探索实行了产教融合培养、共建共管培养、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模式,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采取任务模块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以分组—布置任务—小组实施—完成任务—成果评价—自我评价的“任务驱动”的授课方式组织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组队合作的形式及互评自评意识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度。

(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学校转型发展重点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2015年版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突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优化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时由原来的70课时提高到120课时,学分增到了6分,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活动。

为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2015年10月,学校在10年来一直运行良好的“仁智创业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聘请创业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创建了“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园区规划使用面积共4300多平方米,目前,园区拥有入驻企业27家,覆盖电子、百货、传媒、设计、摄影、文印、培训、咨询等服务领域。2015年,以“大学生创业园”为依托建立的“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确定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投入资金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和项目推介孵化,目前已形成了“奖励学生参赛、免费帮助推介项目、资助成果孵化、扶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特色,累计有 5000多名学生得到奖励、资助和帮扶。

(五)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以改革为动力,以激发积极性为目标,建立健全了相关工作体制机制。一是大力推行项目驱动方式,将工作任务采取项目立项的方式进行分解,提供资金资助,对立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严格考核和评价,考核不合格予以淘汰。二是完善激励机制。修订了《衡阳师范学院横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鼓励科研人员主动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制定了《衡阳师范学院双师型、双师素质型教师培养与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教师在挂职期间除享受学校的正常福利待遇,还给予一定的课时补助、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同时在职称评审、国内外进修访学、岗位聘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1个项目获批为国家文化与旅游部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三是探索“学院办大学”的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明确责权利,实行目标管理,奖优罚劣,充分调动二级学院推进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坚持学生为本,注重质量提升,学校发展有为有位

(一)办学层次获得提升

2018年5月,国家学位机构正式批准学校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点、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了8个省级应用特色学科(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项目)。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获得,标志着学校办学层次的跨越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取得突破

3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奖334项,立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7项。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1000多人,发表论文300多篇,获得专利24项。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办学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三)学校事业全面发展

近年来,学校的转型发展成绩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先后成为全国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联盟主席单位、“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单位、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成员单位,先后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湖南省就业创业示范校、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示范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今后,学校将继续敞开校门办大学,主动拥抱社会,融合社会资源,发力人才培养供给侧,补齐改革短板,在“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征程中奋勇前进。

(衡阳师范学院校长 皮修平 党政办公室 张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