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师范学院抢抓机遇,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标不断迈进;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国际交流”多点开花,转型成果显著
2016年12月7日 第8版
转“意识”:统一认识,抢抓机遇先行先试
严格说来,衡阳师范学院转型发展的开启,可以追溯到2011年。
时年5月27日下午,衡阳市召开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授牌仪式暨“市情研究课题”发布会,衡阳市政府为全市首批15个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授牌。其中,市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基地、市城乡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市法学研究基地正式挂靠衡阳师范学院。
此后不久,衡阳市“市情与对策研究中心”也在该校挂牌。
当时的媒体报道用“市委、市政府携手高校、借力‘外脑’,为科学决策打造‘智库’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描述这一合作目的及意义。这次基地授牌被视为衡阳师范学院转型发展的开端。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既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如何转型发展?培养的学生如何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更是新形势下湖南‘建设教育强省’和高校全面深化改革语境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谈及转型发展的背景和初衷,衡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刘沛林告诉记者,“作为湖南省四所本科师范院校之一,衡阳师范学院不等不靠,而是抢抓机遇,创新意识,先行先试,积极推进学校转型发展。”
记者注意到,国家教育部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在2014年12月,衡阳师范学院随后就立行立试,积极申请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转型发展未雨绸缪。当国家正式作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决定后,该校党委进一步统一认识,全面设计转型发展战略,形成了对转型发展实质的理性认识:转型发展就是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作为一所地方师范学院的转型就是要“做精做强师范教育,做实做特非师范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度。
2015年10月30日召开的衡阳师范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无疑成为该校转型发展的里程碑。此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学校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以此为指导,该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把“建成湖南转型试点示范高校”列入其中重要内容,全面设计学校转型发展的“路线图”。
衡阳师范学院校长皮修平向记者介绍,围绕目标和方向,学校在“大三观”(即大育人观、大管理观、大就业观)办学理念的指引下,转型发展重点推动“六个转变”:办学模式从“传统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培养目标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 转变;培养主体从“单一化”向“多元化” 转变;培养模式从“产教疏离”向“产教融合” 转变;教师队伍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 转变;学生发展从“就业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
该校注重目标管理与项目驱动相结合,以“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转型发展专项和校校合作项目”三大项目为推手,促进二级学院转型,推动学校整体转型。
如果说,该校前期的转型发展还属于“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那么此次党代会之后,这所百年老校的转型“路径”已经非常明确清晰。
拓“路径”:产教融合,“四大”合作协同育人
在皮修平看来,实施转型发展就是要实现学校和地方、行业、企业、中小学的同频共振,共同成长,建立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是转型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纵观衡阳师范学院近年的转型路径,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2015年1月,教育部战略合作伙伴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兴通讯,抛出与高校联手打造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的方案,吸引了全国215所院校提出申请。经过激烈角逐,衡阳师院成为该项目第一批30个应用技术转型试点本科(公办)合作院校之一。
类似的信息不胜枚举。浏览媒体报道可以发现,近年来,衡阳师范学院不断有“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及国际交流”四大合作协同育人的消息见诸于新闻媒体。
在校地合作方面,该校努力建设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型高校智库,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地方性”更加彰显。
目前学校主要有五大智库机构为地方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人居环境学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法律援助中心衡阳师范学院工作处和衡阳市情与对策研究中心。省政府智库专家刘沛林提交的《“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的提出与实施》荣获湖湘智库研究优秀成果。“衡阳市情与对策研究中心”每年编辑出版《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供政府参考,充分发挥了“智库”资政作用。日前,两个校地合作项目落地开花:《衡阳市“旅游+新媒体”营销平台搭建与运营项目》和衡阳市石鼓区司法局向我校购买社区矫正服务项目。
统计显示,自2011年以来,该校除与衡阳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外,还与衡阳市部分部办委局、高新区、工业园区及行业企业签订协议33个,合作项目88项,为推动衡阳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校企合作方面,该校通过实施“一非师范专业对接一国内一流企业”走出了一条“优势互补、产学相长、校企共赢”的融合发展之路,逐渐形成了“学院办大学,企业进学校,实训课堂到企业”的格局,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应用型”更加突显。
2016年10月18日,首都北京。高校与传媒擦出耀眼的火花。
当天,衡阳师范学院与凤凰卫视集团凤凰教育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联合开办“凤凰数字媒体特色班”,共建“教育部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高端传媒人才,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此前,该校对外合作频现“大动作”:与中兴通讯携手合作,共建共管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5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基地平台……
外界或许并不知道,从2011年开始,衡阳师范学院一直静心下着一盘局面宏大的棋局: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宏阔背景下,该校与时代接轨,与趋势共舞,与需求相和,树立“大育人观、大管理观、大就业观”,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交流” 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发展模式上的“变道超车”。去年5月,成功加盟“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今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校地合作试点单位,并入选中美“双百计划”培育院校。
在创新中转型升级,在转型中“变道超车”——这座百年师范名校,正以跨越的身姿,在“转型”大道上阔步前行。
目前,该校通过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学校主动联系项目和政府牵引介绍,与行业企业签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议167项,共同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共享平台,双方在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含“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技术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多领域开展战略性合作,实现了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地对接和成果转化效益的共享。
该校实施校企合作提升计划,联合湖南华凯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成功申报“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依托实习基地五星级酒店广州翡翠皇冠假日酒店有限公司成功申报教育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企业共建共管中兴通讯信息工程学院和深圳通拓国际电商学院2个二级学院;开设了凤凰卫视凤凰教育数字媒体特色班、深圳通拓电商订单班、深圳深软订单班、金蝶ERP订单班、卓越酒店经理人班等特色班。与企业共建了“衡阳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引资创建了深圳通拓电商学院校内实训基地,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实现了“校中厂,厂中校,工学结合,入学即就业,学员即职员”。
在校校合作方面,衡阳师范学院更加可圈可点,教师教育特色更加突出,“师范性”更加凸显。
为了让中小学与高师院校突破“隔离”,成功“牵手”,该校通过建立“衡阳师范学院UGS教师教育联盟”、“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实施“一师范专业对接一省级示范中学”,现与省内14所名优特中学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双方教师交流、互派等方式,协同培养符合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复合型教师、满足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和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2010年以来,该校有112位在职教师到中学挂职锻炼。该校还聘请了100多名中小学校长、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主持讲座或直接承担某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指导师范生的研究性学习项目。此外,该校从2007年开始在湖南省内率先实施“顶岗实习”计划,共有3500多名师范生赴湖南93所农村中学顶岗实习;从2015年开始为湖南省县以下农村初中培养初中起点本科层次中学教师公费定向生。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衡阳师范学院敞开校门,拥抱世界,“国际性”更加明显。
今年10月,招收了首批留学生。该校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0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近三年来,获得30多项国家留学基金、湖南省海外名师和省级引智项目,教师赴国外高校接受培训、学生暑期赴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加海外大学的国际交换生计划等一系列合作办学项目正在积极开展。
强“内涵”: 聚焦质量,转型成果引领学校发展
2015年8月,大学生旅游的“私人订制者” 傅伊刚的创业故事在《人民日报》刊登,引人注目。
衡阳师范学院大四学生傅伊刚,在衡阳市第二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前10名。 刚进大学读书时,他嗅到了学生旅游的商机,在学校大学生创业园平台帮助下,他花了3年时间,在衡阳6所高校铺开了学生旅游业务。在该校大学生创业园里,一批“傅伊刚们”正在成长:100余名创业学生,30余个项目……一群怀着创业雄心的年轻学子,在创业园这个“梦工厂”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傅伊刚们”的故事,折射了衡阳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580多项,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办学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我们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凝练办学特色,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皮修平说。
目前,衡阳师范学院正聚焦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师资队伍等“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发展、产业升级要求和市场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对接式”思维,设计和改革人才培养的全链条,积极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变、在专业设置上调、在课程体系上改、在师资配备上动、在教学管理机制上转”,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该校借转型契机,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对现有的10个学科门类的57个本科专业进行结构调整,依托6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一批国家级、省级优势专业,组建了6个应用型学科专业群。
学科专业技术的拔尖,整体提升了衡阳师范学院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的能力。
学校科研实力逐年增强,近三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0多项。“国字号”项目立项数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记者了解到,该校选派张春华、刘梦琴两位教授作为首批湖南省企业科技特派专家入驻企业,产生了显著效益。张春华教授的专利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9000万元,“救活”了湖南创大玉兔化工有限公司;刘梦琴“新型碳基电化学传感器在环保电缆生产中的应用” ,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技术应用于衡阳恒飞电缆环保电缆的生产,产品应用于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等,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该校乘转型东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实施“英才支持计划”、“湘江学者支持计划”和“教学名师支持计划”和“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师资队伍面貌振奋人心:全校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38人(二级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168人,在读博士80多人。有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个省级教学团队。同时,通过校外引进、聘请技术骨干、派驻行业企业挂职和培训三种途径加强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力争在3到5年内,使‘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刘沛林说。
近两年,已建立了一支有234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其中有20多名老师被合作办学企业聘用为企业导师,实现了“双聘双薪” :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蒋劼博士到中兴通讯关联企业南京中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企业挂职锻炼,教嵌入式应用的刘洪波老师在深圳华德森公司挂职整整一年,商务英语教师谢彩虹在东莞网商联盟挂职半年……该校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行业企业聘请了100多名企业高管和高级工程师担任应用型人才实训实践指导教师。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在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创新模式,提高质量;在社会服务方面增强能力,提高水平;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形成集群优势,特色更鲜明;在学生创业就业方面学生适应性更强,发展后劲更足,从而实现内涵发展。”皮修平说。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
在转型发展的大道上,衡阳师范学院人正凝心聚力,向着“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